美食博物馆

“许氏酥锅”的传承与普及

孙悦欣整理

  酥锅菜的产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大都是厨房的下脚料和废弃的白菜帮烹制而成的。因为其肉骨和鱼刺的酥烂与散发的醋香而引起了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后来,许怀慎又在用料及火候上进行了增删或探索,酥锅一菜日渐成熟,成了永盛客栈南来北往跑运输的车夫们冬天必吃的廉价菜肴。

  酥锅的用料研究和工艺改进当在许振修和许聿信父子二人时期。

  因为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博山的工商业异常萧条。永盛客栈早已关闭易主,许振修、许聿信父子带家人开始了逃荒生涯。

  后来,他们在石马庄经营了一家小店,三件茅草屋,取名许氏饭庄。其中,在春节到来之前,他们会做大锅的酥锅菜,分给邻居家吃。大伙儿都称其为”许氏酥锅“。

  现任公司董事长翟清芝女士曾清楚地记得公爹在世时叙述的”酥锅“的做法:”大盆小盆要备好。鱼在油里炸了,豆腐也在油里走了,所有肉类要毛洗干净。海带也要掏净细纱。砖垒的炉子须打熔旺。

  “先将大砂锅刷净,用碎竹片把锅底衬垫严实,依次将白菜、海带、豆腐、藕、猪蹄、鱼、肉按层摆匀,快满锅时,须将佐料兑齐浇上,多放花椒无妨,千万别放八角、茴香之类,如果放上味就染了。然后选出十几片爽直的白菜帮沿锅边竖起一圈围墙高矗砂锅之上,可以再放入同等数量的食材。最后一根麻绳圈拢了系牢,就马了步,卯足了劲,嘿地一声把锅挪到灶口上。”

  “火势要先威后文,火急了糊锅,火慢了味道不匀,火大了汤往外窜,火小了靠不进汤,味不聚香气。于是就搬了个杌子坐下,一边看火,一边拿一调羹把“咕咕嘟嘟”的汤汁舀到一个瓷盆,往往从右边舀出,旋即从左边添进。边溢、边舀、边添,味道慢慢融合,吃透到菜里去。如此往复循环三四一十二小时,那高耸的白菜帮子也塌下去,瓷盆里的汤汁也都添了回去,满屋里就香的不行了!“

  博山解放后,许氏一家又迁回城里,重操旧业。许家人心地善良,不保守,乐意教大家做酥锅菜。一传十,十传百,博山酥锅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冬天家庭待客的家常菜,外地人品尝后也赞不绝口。

  然而,酥锅这一传统菜肴,从山城博山走向全国,走向中南海的国宴;从过去时的冬季时令菜到现在一年四季都能保存食用方便的大众菜肴,许氏酥锅的第四代传人许德广、翟清芝夫妇显然功不可没。

地址:淄博市博山区珑山路39号(原柳杭水河路铁路桥西30米) 电话:0533-4172598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0-2018 博山许氏食品厂 鲁ICP备17052659号-1   技术支持:向日葵广告